笔趣阁 > 盛世:长安城下 > 第249章 刺儿头韦

第249章 刺儿头韦


“啊?”我下意识的说,脑海里快速转了一下七一五年的重大事件。

        忽然想起来,去年年末、今年年初的时候,酋长“默啜”把突骑施给打了,但是他无力安抚“西突厥十姓”——突厥的十大部族,导致十大部族的幸存者纷纷降唐。

        到了三月,胡禄屋酋长“支匐忌”等人入朝。

        十姓人口基数最庞大的是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

        玄宗把他们安排在了黄河以南的河南区域。

        四月,专门在凉州设置了安抚十姓来降者;还在并州驻扎了重兵,防止默啜来报复。

        默啜一看,本来是想把这些人俘虏了的,结果都被大唐救走了,气儿不大一出来。

        当即发重兵去打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

        大唐神圣疆土,岂容蛮夷放肆?

        玄宗立刻把北庭都护的将士调过来支援,把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狼狈逃窜。

        默啜不死心,又举兵来犯,又被打了回去;往复几次,终于学聪明了,不再敢和唐朝硬碰硬。

        “不是已经镇压下去了吗?”我说。

        “虽然是镇压下去了,但是附近的番国依然不怎么安分。”姚旭说,“恭旻觉得,恐怕他们会联合起来攻打大唐。”

        我忽然想起来了,

        开元三年年末的时候,郭虔瓘同学兼任四镇经略大使。

        他向玄宗请奏,请求关中地区帮忙招募些新兵,输送到安西,以便给安西注入新的血液。

        据说奏章是这么写得:

        “敌寇嚣张,安西兵老,欲一举讨击成功,宜自关中新募兵万人以益安西。为欲速达,请沿途州县递供马、牛、驴以代运,备熟食以饷士兵。”

        这段话的意思是,安西附近的敌寇过于嚣张跋扈,特别想去,把他们打一顿。

        可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安西原本的士兵大部分年纪已高,不足以支撑大战。

        如果想一次性把他们打败、一劳永逸的话,最好是能再有万余的兵力补充。

        所以希望陛下能在关中地区招募万余士兵支援安西。

        为了能让这些新兵尽快加入安西、以便快速打响战斗,还请陛下安排沿途的州县交通工具。

        牛车马车驴车均可,还得请他们帮忙准备些熟食犒劳这些士兵。

        好大喜功、个人英雄主义情节也挺严重的玄宗一听,哎呀,这个主意不错。

        把他们都打回去,让他们见识一下大唐的国威;他们就再也不敢来犯了。

        当即朱砂笔一挥,这旁边写了个“准”。

        韦凑一听,觉得郭虔瓘小题大做了,于是也递了奏章。

        他一口气列了三条反对的原因:

        “其一,今西域服从,虽或时有小盗窃,旧镇兵足以制之。不宜削弱关中以资荒远。

        “其二,一万征人(指士兵)行六千里,秦陇之西,户口渐少;凉州已往,沙漠迷漫,驮马熟食,州县将何以供?

        “其三,尧舜兼爱夷夏,而海内太平;汉武穷兵远征,而中国疲耗。今论帝王之盛德,皆称尧舜,不称汉武,况求功不成,得失相远乎!”

        这三条一条比一条说的重,打得玄宗的脸啪啪响。

        韦凑说,第一条,西域各国已经臣服(突骑施已破、西突厥十姓请降、默啜打不过唐朝、已率兵东归),虽然确实是有些动乱,但都是些小打小闹,以前的兵力就足够压制。

        不应该从内地调兵到边远地区,这样会消弱关中地区战斗力。

        第二点,一万多人不是小数目,此去安西六千余里,秦陇两地人口势必减少。

        而且,凉州以西,原本就是戈壁滩,黄沙弥漫,生产力低下,经济本来就不怎么发达。

        提供马车等交通工具和食物,那些州县根本就拿不出来,这简直就是压榨老百姓。

        第三点,尧舜二帝兼爱天下,所以四海升平;汉武帝穷尽兵力远征,大大消耗国力,而且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只会增加国家的负担。

        现在说起来帝王的丰功伟绩,一般都会提到尧舜二帝,而不会说汉武帝。

        而且这个方法可行性还不高,付出和得到的太不成正比了。

        韦凑韦大叔也是京兆韦氏家族的,他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刺儿头。

        玄宗老爹睿宗要给自家闺女修道观,韦大叔一纸奏章上去了;因为修道观不仅霸占民田、拆毁民房,而且耗费大量劳力和资财。

        韦大叔向向睿宗进谏说,“当前正是农耕时节,大兴土木,以高价雇人,使三辅农民耽误农耕,受庭筑观,这是‘弃本逐末’。”

        睿宗翻了白眼,心想,“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想听。”

        于是给韦大叔打回去了。

        韦大叔不死心,二次上奏,说:“春天正是万物更生之时,万物复苏,正是农耕的好时节,‘此时兴造,伤杀甚多,臣亦恐非仁圣本旨。’。”

        现在大兴土木,会导致农耕荒废,我觉得这肯定不是陛下的本意。

        睿宗一想,好像确实不大好。于是和大臣们商议。

        中书令崔湜等人对韦说:“公敢言此,大是难事。”

        韦不以为然,说:“叨食厚禄,死且不辞。”

        拿着国家丰厚的俸禄,就应该为百姓着想,就算是睿宗不高兴把我杀了,我也死得其所。

        睿宗并没有杀了韦大叔,但他商量了半天还是不采纳,继续施工,不久即建成二观。

        韦凑也因为和睿宗对着干被贬了官。

        不久,他因为帮助玄宗,而被玄宗赏识,又调回了长安。

        开元二年,玄宗想给定陵建个碑。韦大叔又不干了,他觉得“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当时又赶上干旱,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于是便上书进谏,玄宗当时还是个明君,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这项工役。

        但是第二年的这一次进谏,玄宗并未立刻采纳。

        当时玄宗正处于贪功尚武的最高峰,天天想着和突厥、吐蕃争夺西域,一心拓宽疆土,压根儿不考虑民生。

        但是郭虔瓘的这个提议因为姚崇等众大臣集体反对,最终作罢。

        忠心可鉴的韦凑韦大叔~( ̄▽ ̄~)~

        (多谢观看(/w\)~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求支持(/w\)~卖萌打滚求(/w\)~)

        (本章完)

  https://www.biqugebar.net/24_24240/94096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