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 > 第30章 当丫鬟的第三十天

第30章 当丫鬟的第三十天


大师傅们都卯足了劲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

        离家宴还有四天呢,  便练了起来。

        姜棠这几日上午都在大厨房,四个大师傅见识到了小酥肉、凉拌莴笋丝、京酱肉丝和西红柿虾滑。

        看着看着就有点明白为何姜棠做的菜主子们爱吃了。

        就拿小酥肉来说,虽是简简单单过油炸的,  但是,  裹肉的挂糊里除了各种调料,竟然还有花椒。

        这花椒是炖肉用的呀,就算炖肉还得用纱布包好,肉汤有滤网再捋一遍呢,生怕被主子们不小心吃到。

        结果姜棠就敢直接放在菜里,  直接入嘴吃。

        花椒大师傅们吃过,  味道一言难尽。但放在这个酥肉里,  竟然出奇地好,  斯文点说就是相得益彰。

        至于肉又是腌又是用刀背拍散,  还加了鸡蛋清生粉抓过,  不嫩都难。

        这小酥肉吃起来呀,  是酥中带着点麻意,麻中还有肉香,切的是细条,  这么一腌一裹一炸,一口一个,  不知不觉就能吃大半碗。

        其他菜式更是别具一格,好像知道一样菜适合怎么做,是煮还是炖,怎么搭配着好吃,姜棠做的菜,  吃起来舒服。

        唯一一道还未亮相的是烤鸭,  城北有酱板鸭,  熏鸭,不知这烤鸭味道如何。

        姜棠也犯愁呢。

        烤鸭难做,主要是这边鸭子都太瘦了,一烤就容易干。干巴巴的鸭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但烤鸭吃的就是油脂香,得要入口即化的感觉,要那种用春饼裹上甜面酱、葱丝、黄瓜丝一咬下去又香又甜的味道。

        如果找不来肥鸭,这道菜只能换掉。

        肥鸭韩余清初九晚上才找来,一共买了四只。

        姜棠试着烤了一只,味道这才试的差不多。烤了的鸭子先给陆锦瑶吃了一顿,这菜新鲜,陆锦瑶虽然苦夏但也吃了不少。

        一只鸭子只有连着皮的的能片下去,剩下的鸭骨正好做鸭架酸萝卜汤。二十六道菜两道汤,这顿家宴才算齐了。

        从初六到初九,姜棠都在忙活。夜里有时卖些小吃,除却花掉的银子,终于让自己存钱过了五十两银子。

        还有一两多金子,是金瓜子和金花生,加上一只金兔子。

        兔子是空心的,称着有两钱,最是好看不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银子但能卖钱的东西。一支海棠花簪子,一对莲花缠枝手镯,一副珍珠耳坠,一支掐丝玫瑰花金钗。

        这些要是卖出去,最起码能值五十两银子,那她加起来就有一百两银子了。

        但一百两银子,还不够租三个月像样点的铺子。

        姜棠把银子收起来,攒钱是攒钱,但不能总往上比,她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就拿侯府的丫鬟来说,有几个能拿她这么多赏钱的。

        慢慢攒着就是了,这不也才一个多月。

        而另一边,御朝大军已经驶出一百六十多里。

        顾见山领军,顺路剿了两窝匪。大军有时白日行军,有时夜里行军,安营扎寨时,军中的火头军会负责三万大军的饭食。

        前几日将士们还有带干粮,但才两日就吃完了。

        一来带的不多,二来怕天热馊了,就快些吃完。

        这几日火头军都是蒸馒头,煮大锅菜。肉腥是少,但不是打仗,没有必要吃那么好。

        顾见山带的吃的多,这几日一直在吃锅巴和锅盔。

        他已经把那个白色的小块的又脆又糯的吃完了,就剩锅盔和锅巴。

        颠着挺沉,但占地不大,挺压秤的。

        若是永宁侯府的其他公子爷,日日吃一样东西准会吃腻。但顾见山不一样,打仗粮草不够时他什么都吃过,更何况这个脆脆的还挺好吃的。

        吃饭的时候不要馒头,打一碗菜汤,就用菜汤泡着吃。

        五香味的里面没肉,就是细嚼慢咽的那种香。辣味的里头有肉丁,顾见山看一时半会儿坏不了,想留到后头再吃。锅盔里面也有肉,油没有锅巴放的多,一日吃一块,好像有四十多块,还剩不少呢。

        别人带的干粮要么吃完了,要么馊了,就顾见山的还没坏。

        他吃明朝也吃,明朝也觉得奇怪,又怕是调料放的多尝不出坏的味道,但两人谁也没拉肚子。

        看来是真能放,就是越放越干,吃起来有点费牙。

        明朝吃的时候费劲嚼了两口,实在嚼不动就放菜汤里了,“越来越干了。”

        顾见山道:“越放越干那不是正好,更坏不了了。”

        他看着汤里的饼,突然想到一件事。

        这些能不能打仗的时候吃。

        打仗最困扰的问题就是粮草,难运是一说,有那山匪不长眼,粮草都敢劫。行军打仗,不是什么地方都方便做饭,若是有一些吃起来方便味道尚可的东西,火头军可以利用闲暇之余可先做出来,到时直接煮点热汤,一顿饭就成了。

        运这个也好,不怕压不怕坏,像肉和青菜,这个季节最容易坏了。

        哪怕放的很干,热汤煮煮也能泡软。

        就是不知道做一块锅巴需要多少米,这锅巴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果不只用米用面,其他粮食能不能做。

        顾见山能吃出来里面有大米、小米,要是往里面放更便宜的芋头、红薯,就不会那么贵了。

        能不能把菜也放里面,将士们久不吃菜会生病。不仅菜得吃,肉也得吃。这个锅巴哪儿都好,就是里面没菜。

        顾见山拿了几块给明朝,“你给下头都尉分几块,让他们尝尝,还有这个锅盔。”

        顾见山这回不小气了,拿出来不少。

        明朝嘴里还含了块锅巴,说话含含糊糊,“属下领命。”

        大军在林中安营扎寨,大锅菜熟了,蒸馒头还要等一会儿。

        见有干粮,二话不说就接过来吃了。

        给顾见山带着路上吃的东西,自然是好东西,放的油也多肉也多,香料什么都捡好的用。吃起来又香又脆,嘎嘣嘎嘣的。

        除了顾见山,下头的都尉都是穷苦出身,好东西见得少,这回驻军西北带的也是油饼,有鲁城的还带了大葱,大饼卷大葱吃,味道也好。

        吃着锅巴还有顾见山先头分的肉干,再来一碗菜汤,饥肠辘辘的肚子总算得以抚慰。

        都快吃完这群大老粗才记起来问:“哎,明朝,问问顾小将军,这东西家里带的啊,放了四天了吧,一来就是这个味儿?”

        明朝道:“这是我家将军的兄长送来的,一来就是这个味儿。”

        行军打仗不仅要想着怎么打胜仗,还要为吃的发愁。和下头都尉还有火头军商量过,顾见山就提笔给家中写了封信。

        内容大意是已经行军几日,寄来的东西都已收到,你收到信时我差不多到西岭了。又问了永宁侯和郑氏的身体,这才说明写信的用意。

        ——山有事相托,四嫂带的干粮已储存了数日,可否用白菜、萝卜、豆子、红薯……这些做干粮,耐于存储……

        写到最后,顾见山顿了一下,笔尖融下一滴墨。

        他知道这些东西是姜棠做的,日后这个若能用得上,朝廷的嘉奖只会给陆锦瑶,给永宁侯府,而不是给姜棠。

        这和抢又有何异。

        顾见山看了眼捧着碗吃饭的士兵,他们就是毛头小子,一股劲儿往前冲,谁也不知道此去还能不能回来。

        姜棠在永宁侯府,又何尝不和这些士兵一样,费劲拿到的功劳,大头只给上边。

        何其难。

        这封信的最后,顾见山又加了一句,此事关系重大,如若能成,请替山重谢厨子。

        他写厨子,陆锦瑶应该就猜不出他知道做吃食的是姜棠了。

        陆锦瑶就是个人精,倘若是他四哥看,什么都不会想。

        信顾见山让人快马加鞭送回盛京,在林子里安营扎寨歇过一晚,第二日踏着晨露启程。正是五月初十,有军队赶往西北,有人坐着马车回京。

        从西南湘城回来的马车停在了永宁侯府正门前。

        侯府的小厮一早守在了城门口,在马车进城时就快马赶回来通禀。郑氏一行人收拾好了就在门口等着,二娘子许氏和韩氏一左一右站在郑氏身边,许氏极少出门,为了等顾见水回来特意盛装。

        陆锦瑶有孕,加上筹备家宴,人现在正院。云氏也在正院帮忙,菜式、点心、茶水、酒水……方方面面都要准备齐全。

        原本上回顾见山回来也这么准备了一遭,但是顾见山提前回来了一日,就晚上一块儿用了饭。

        在门口等了约半刻钟,两辆马车就从街头驶了进来。

        驾车的车夫还是侯府的,另一个是顾见水的小厮。

        两辆马车慢悠悠停下,小厮先跳下来,然后搬了踩凳摆好,“二爷,到了,夫人和二娘子她们都在等着。”

        车帘掀开,顾见水先从车上下来,笑着朝许氏看了一眼,然后朝里伸出了一只手。

        众人还沉浸在顾见水回来的喜悦中,然后就看见顾见水拉住一只细白的手,从车中接下来一个美妇人。

        梳着妇人髻,鬓边一根白玉钗,细眉长眼,身材纤细,皮肤极白。

        后头跟了个丫鬟,领着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公子。

        不过一岁多点,刚会走路,歪歪扭扭地跟着顾见水和美妇人身后。

        许氏怔了好一会儿,直到顾见水带着妇人上前行礼的时候才回过神。

        她下意识看向顾见水,只觉得这个枕边人已经陌生的让人认不得了。

        她脑子嗡嗡的,求助似的看向郑氏,郑氏一时之间也没反映过来。

        顾见水跪在地上,把话又重复了一遍,“母亲,儿子在外,不能尽孝,今儿带月娘和睿哥儿来请罪。”

        郑氏道:“你先起来,南香,你带着这两位从侧门进去,别让人看了笑话。”

        郑氏抬了抬下巴,目光在顾见水身边跪着的两个人身上扫过。

        月娘搂着顾宁睿,脸更白了。顾宁睿吓得,先前教他喊的祖母早已经忘了一干二净。

        许氏松了口气,扶着郑氏的手紧了些,“母亲,外头热,我们回去吧。”

        顾见水还要说话,郑氏冷下脸,“你若想和她们一起从侧门进,没人拦你。”

        月娘扯了扯顾见水的袖子,冲他摇了摇头。

        顾见水一回来,便有小厮把消息带到正院。

        白薇打听得一清二楚,全都说给陆锦瑶听,“二爷回来了,还带了个外室,领着一个一岁大点的男娃。二娘子脸色很差,夫人让那两个从侧门进的。”

        家宴一共是十六人,以往府上的小公子,就算在襁褓中也有奶娘抱着。

        这个都算不上是小公子。

        陆锦瑶:“吩咐下去,家宴照常。”

        既然是从侧门进的,一个连妾都算不上的就不用给好脸。顾见水既然没跟着一块儿从侧门进,那在他心里,自然还是侯府重要一些。

        家宴照常就行。

        陆锦瑶扶了扶鬓间的簪子,觉得顾见水这人真是蠢透了。至于许氏为这事担心忌惮,陆锦瑶觉得真心不至于。

        连妾都算不上的玩意,她的儿子族谱都上不了,有什么好忌惮的。

        不过,怕是也要伤心。

        顾见水进府之后先回宴明堂梳洗,收拾妥当了才去正院。月娘和顾宁睿被安置在正院的厢房里,根本没往宴明堂领。

        顾见水虽然心里记挂,但也分得清轻重。到了正院,就一直陪郑氏说话,“儿子一走就是两年多,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这回回来就不走了。儿子接到调令,日后在户部任职。”

        想了又想,顾见水还是把心里想求的事说了,“月娘是我在榆中县任职时遇见的,当时病了,是月娘衣不解带地照顾我,才有了我今日。求母亲给月娘和睿哥儿一个名分。”

        正厅一下变得极为寂静。

        韩氏手拂了下茶盏,摸着不烫了才递给郑氏。读书有用有什么用,还不是个蠢的,顾见水有今日是因为侯府,还能是因为那个上不得台面的外室?

        许氏神色已比刚见那两人时好看多了,她往点心上插了根银签子,“母亲尝尝点心,四弟妹铺子新出的口味,樱桃味儿的。”

        郑氏接过点心,却没急着吃,她慢条斯理道:“你去湘城赴任,把你媳妇留在家中替你尽孝。年初我病了,是奉玲衣不解带地照顾我。说到底怪我,心疼瑜哥儿年纪小,路上不能奔波,又离不开亲娘,这才把奉玲留下。”

        郑氏佯装叹了口气,“这么着吧,孩子没错,把睿哥儿留下,让你小娘养着,在族谱上记上名,就说他小娘没了。那个月娘就寻一处庄子,给打发走吧。”

        顾见水撩开袍子跪在地上,“母亲,月娘救了我,我怎能忘恩负义……”

        郑氏把点心放嘴里,“你说她救了你,给多少银子合适和奉玲商量就行。你回来是高兴事儿,别因为什么不值当的人弄得饭都吃不下了。”

        郑氏心道,庶子就是庶子。

        这种事,不先好好安慰自己娘子,竟然找她这个嫡母求情。

        在外赴任,正头娘子留在家中,自己却养了个外室。

        外室,连妾都算不上。郑氏不缺孙子,长孙顾宁远读书好,许奉玲生的顾宁瑜是个开心果,陆锦瑶也有孕了,她还缺孙子承欢膝下?一个外室生的,算什么东西。

        顾见水以为他把人带回来,好好求求情,看在孩子的份上,郑氏会心软的。

        他把求助的目光看向许氏,许氏道:“她救了你,又是湘城人,一个人在盛京孤苦无依,多给些银子吧。”

        郑氏赞同地点了点头,“南雪,你去门口看看,侯爷他们回来没有,回来了就传饭。对了,老二的救命恩人不能薄待了,说出去外人得说侯府没规矩了,送些吃的。”

        郑氏心里还记挂着家宴,她都好久没吃姜棠做的菜了,馋的很了,一会儿定要多吃点。

        她又插了块小蛋糕,樱桃竟然也能做馅儿,吃起来酸酸甜甜,蛋糕无比软,甜味适中,和抹茶味的不相上下,最适合她这么大年纪的人吃了。

        看顾见水还在地上跪着,许氏也不管求情,想跪就跪吧。她拿了根小签子,跟着吃点心了。

        对她来说,顾见水的小娘靠不上,畏畏缩缩半分气度都没有。该孝敬的还是郑氏,顾见水不靠谱没事,她嫁的不仅仅是顾见水这个人。

        郑氏给她做主就好。

        过了一个时辰,永宁侯和儿子们回来,家宴照常。

        南雪一直记着郑氏的话,去正院厢房里给月娘送了顿饭。

        月娘哭得梨花带雨肝肠寸断,看起来是极美的。但南雪美人见得多了,最美的都见过,哪里会放在心上。

        “夫人说了,吃过饭就送你去庄子。你的儿子留下交给二爷的小娘教养,平日不会去打扰二娘子。这事儿二爷也是允了的。”

        永宁侯回来,并不知顾见水带回来一个外室。

        这种事,郑氏也不想说出来扫兴,“可算回来了,你们先去梳洗,一会儿就开饭。”

        永宁侯今儿早上特意留了肚子,“我这就去。”

        就他们梳洗的功夫,凉菜已经上桌了。

        有大师傅们拿手的油炸小黄鱼、白灼虾、凉拌三丝……还有姜棠做的小酥肉和凉拌莴笋。

        热菜还没上,需等人坐齐了才能上。

        南香已经给永宁侯几人的酒杯就倒好了酒,上菜时也会顾及各自的口味。

        一出来,永宁侯一眼就注意到摆在正厅的新桌子了。

        黄花梨木的圆桌,上头竟然还有一层。

        郑氏看了眼陆锦瑶,笑着道:“这上头的一层,是能转的。老四媳妇想出来的,这样吃饭方便。”

        陆锦瑶站在顾见舟身旁,笑着道:“儿媳可不敢居功,这是儿媳身边的丫鬟姜棠想出来的桌子。说是只要转动上面的那层,无论坐在哪边的人都能夹到菜。儿媳一想的确是这么个道理,就赶紧让韩管事找人做一张,省着耽误家宴。”

        永宁侯直说不错,“都坐,都坐。”

        “今日老二回来,大家好好吃一顿。你们兄弟之间相互扶持,光耀门楣。”永宁侯是个粗人,说了几句之后就让大家吃饭。

        第一筷子,他也不知道下哪儿,就悄悄给郑氏递了个眼神。

        郑氏先夹了一口小酥肉,永宁侯也跟着夹了口小酥肉。

        一咬,永宁侯就吃到了颗花椒。

        本来想吐了,但越嚼越过瘾,再来一口烧酒,那滋味,绝了。

        郑氏看过菜单,拟好了之后陆锦瑶就拿给她了。

        虽然没有写明哪道菜是哪个师傅做,但郑氏掌家三十年,哪个大师傅有什么拿手菜早就心如明镜。

        也就永宁侯这种粗人不清楚。

        小酥肉,莴笋丝,再来些白灼虾调调口味。

        吃了一会儿,热菜就上来了。

        什么爆炒羊肉、佛跳墙、各种各样的炖菜蒸菜,郑氏早就吃腻了。

        等京酱肉丝和西红柿虾滑一上来,便让南香盛了米饭。

        酸口的汤汁拌饭吃最香,从前,郑氏总嫌永宁侯不够斯文,现在觉得,不斯文也挺好的。

        郑氏老早就把烦心事儿给忘了,专心致志地吃饭。

        许氏跟着婆婆,郑氏吃什么她就吃什么,除了多了一个心不在焉的顾见水,与往日没什么区别。

        大约是因为这两年,总是一个人,今儿顾见水带了人回来,又被婆婆赶出去。她心里不为那个外室伤心,反而因为顾见水神思不属而痛快。

        很快,菜就摆满了一桌。

        陆锦瑶见桌上还没上烤鸭,让露竹去后面催催。

        不等露竹出门,南香就端着一个白瓷长盘进来,后面还跟着人。

        有端春饼黄瓜丝葱丝的,有端甜面酱和白糖的,还有端酸萝卜老鸭汤的。

        南香把摆桌上,才慢悠悠道:“夫人,侯爷,这道菜是烤鸭,最上面的一层要蘸着白糖吃。”

        总共几片而已,还不够一人一片的,只能一个院子分一片。

        郑氏按照南香说的蘸了点白糖,放进嘴里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入口即化。

        一股香甜的汁水。

        喉头一滚,就咽了下去。

        陆锦瑶把分到的那块给了顾见舟,这个她已经吃过两回了。

        不仅这块好吃,烤鸭别的地方也好吃。

        陆锦瑶夹了张卷饼,铺上黄瓜丝和葱丝,又放了两片鸭肉,抹上酱汁。

        从头卷到尾,两口就能吃完一个。

        饼皮很软,薄的能透光,烤鸭的油脂和里面嫩的出汁的肉裹上甜酱,既缓解了腻,又把让鸭肉多了甜味。

        正应了那句话,肥而不腻。

        陆锦瑶吃大师傅做的菜,也比平日里好吃。

        看来什么事都得比着来。

        这顿家宴,看似无人说话,气氛僵硬,实则都顾着吃饭,偶尔说几句都让人心里熨贴。

        唯一食不下咽的应该只有顾见水一人。

  https://www.biqugebar.net/46502_46502143/93882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