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配在种田文苟住了 > 第一百八十二章:建食堂

第一百八十二章:建食堂


  赵小舟是知道唐景云的,她对封称号没什么兴趣,便沉吟了片刻,道:“旭哥儿不是要着人推广赤叶紫穗槐,不若在诏书里顺带提一提阿瑾的名字。”

  赤叶紫穗槐在内的几种肥土树,是去年赵小舟从唐景云那里得知的。

  他也早叫人验证过效果。

  就连顾和旭也在寝殿旁边还开了一块地,办公累了就去捣鼓下自己种的蔬菜花朵,用的肥料就是用这些树的树叶沤出来的。

  效果如何,他也是亲眼见过的。

  大元朝崇商,但农业依然是天下的根本。

  只有吃饱了才会想着再吃好一点。

  肥土树能提高粮食产量。

  只是世人所知太少。

  现在既有明确的法子提高粮食产量,顾和旭自然不会干看着。

  他想推广这几种树的种植。

  子民得了好处,大元朝粮食储备增加,他这个皇帝也得了声望。

  若在推广时向全天下人提一提它们的发现者,也可以给他皇兄和小婶婶积累名望,倒也是个好办法。

  而且,若唐景云在没有任何名望的时候,与顾怿州大办婚礼,别人会惊讶一位皇子居然会跟平民百姓成亲。

  然后就会有很多人背后羡慕她。

  但在世人眼里,他们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

  这种羡慕是建立在顾怿州个人身上的,羡慕唐景云攀附上的权势。

  伴着这种羡慕,可能私下里还有更多对唐景云的诋毁。

  但若唐景云的名望与顾怿州的身份不相上下。

  那世人又会换个角度。

  觉得两人十分平等,惺惺相惜了。

  能得个好名望,自然比单纯的做个普通商人强。

  尤其这事还不需要唐景云费心,顾和旭自然同意了这个做法。

  当天唐景云与赵小舟留下,陪顾和旭吃了顿午饭。

  饭后,顾和旭略坐了坐就离开了。

  顾和旭走后,唐景云跟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一样,整个人都轻松了。

  看起来最难过的一关都过了,

  剩下的就是她这边,要找个时间跟家人挑明。

  过后没几天,顾和旭广发诏书,说明赤叶紫穗槐等树的作用,

  诏书里提了唐景云的名字,不过也只一个名字,没有说她是哪里生人。

  诏书里,顾和旭称唐景云为唐先生。

  他们也没预料到,日后唐先生之称,将会传遍大江南北。

  就连关外各国也是如雷贯耳,对唐先生十分推崇。

  到那时,记得唐先生真名的人,反而很少。

  因唐景云的名字,真的只是被顺带一提。

  看到诏书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赤叶紫穗槐等树身上。

  这一次唐景云的名字并没有在任何人心里留下任何印象。

  唐景云与赵小舟在上京待了没几天,就进入了三月份。

  三月中旬的时候,曹三带人乘船,带了首批雪饮仙茶过来。

  大元朝的茶是可自主买卖的。

  雪饮仙一到,便直接摆入仙珍阁。

  雪饮仙和凝露赤霜果一样,是二级植株。

  只是雪饮仙到底是生命植株,养生效果又比凝露赤霜果这种本土植株好些。

  因此价格更要贵些。

  茶也分三等,一等新茶售价二百两一斤,二等新茶售价一百五十两一斤,三等新茶售价一百两一斤。

  最末等的价格与凝露赤霜果售价一样。

  不过茶叶的消耗速度,倒是不如凝露赤霜果那么快。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叶在大元朝的普通百姓中,不算奢侈品,只算是没必要花钱购买的消费品。

  好茶很贵,但雪饮仙不是好茶吗?

  它当然是好的!

  只是它的采摘期就限定了它的价格。

  再贵就贵不上去了。

  因此一百两、两百两一斤的茶叶在普通百姓眼中是昂贵的奢侈品。

  在某些阶层眼里,价格却出乎意料的便宜。

  仙珍阁开业这么久,便是很多买不起里面任何一样物品的人都知道,凡是仙珍阁出来的东西,必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口碑在这里,因此雪饮仙的价格虽然“便宜”,前来购买的客人却没有质疑过它的效果。

  因为价格便宜,购买的量都大。

  有些人恨不得装个袋子揣上随时嚼着吃。

  曹三他们这次运货的商船,还是去年唐景云从别人那里租的。

  不过从去年,唐景云就叫曹三他们上京后,找了造船匠签契约,制作属于自己的商船。

  这租期半年,眼看着就要到期了。

  等曹三他们下一次再来,回去时就要换成自家的商船了。

  唐景云此次最大的任务,就是过来见见赵和旭。

  现在赵和旭见也见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

  曹三他们在上京停留几日,唐景云和赵小舟走的时候,正好坐他们的船,一起回去。

  在路上走了快十天,到驿都城温县的码头后,下船改坐马车。

  唐景云和赵小舟乘坐同辆马车,一起回大牙口子村。

  到村子的时候,正好是中午。

  恰逢学堂下课。

  好多挎着书袋子的学童嘻嘻哈哈地从学堂里蜂涌出来。

  或是结伴直接跑出村口回家,或在村里跑,喊着在田间劳作的家人。

  有些则等着一起归家,有些直接在村里找个地方,拿出自带的干粮,到学堂里讨口热水直接吃。

  开学时唐景云是看过的,那时候并没有这么多学生。

  这次回来一看,学生数量却又增加不少。

  都是离得远些的采茶工家的孩子。

  因附近通往大牙口子村的道路也基本打通,路途平坦,时间减少。

  大牙口子村有一个人,恰好是一个采茶村子里来的。

  他是经由朋友介绍辗转来到大牙口子村的。

  他是个心思活泛的,看到大牙口子村开了学堂,就回家弄了辆驴车,开始兼职起了“开公交车”的事业。

  每天早晨傍晚接送同个村里的学童上下学,每人每天给他一文钱就行。

  还别说,这些采茶工在采茶期间,每天收入上百文,一年也有将近二十两的收入,可不少了。

  既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束修也能付得起。

  那三十文不过小半天的工钱,完全拿得出手。

  大多就都愿意送孩子去上学了。

  https://www.biqugebar.net/56312_56312754/6627058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