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代农家生活 > 142.太子妃

142.太子妃


此为防盗章  周老二听到这里愤怒的捶了一下桌子,  王艳忙看向他:“他爹”

        周颐知道自己的猜测成真了,这可能是王举人家给钱地主下的套,  目的就是为了钱地主的家产,那县令收了好处和王举人家狼狈为奸。

        为什么王举人会这样肆无忌惮,因为他们有在京城当官的靠山。

        周老二平复了好一下,才说道:“我没事,我们回去。”他只是一个小民,  即便再愤怒也不能改变什么。

        李老汉也听见了刚刚那两人的谈话,回去的路上一路唏嘘,  钱地主在广安县是有名的大地主,  由于收租一贯比别人少一成,名声很好,村子里还有不少人佃了钱地主家的地呢。

        “钱地主遭了灾,也不知道这地会被谁买去,但愿新东家不要太苛刻,  不然村里那些没地的人家可不好过了。”

        因为这件事情,周老二回到家里也愁眉不展,直接让王艳拿了一百文钱交给了上房。王艳又被周母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李老汉回到村里后,  果然将钱地主遭了难的事情说了出去,  村里很多人都佃了钱地主家的地,听到这个消息,  都很着急,  也不知道这地会落到谁的手上,  一般的地主收五成的租,  钱地主只收四成。

        村里佃户都期盼着新来的东家也能维持收四成就好了。可是等来的消息却让村里佃户接受不了。

        就在周颐他们回到村里的第三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架马车,一个穿着簇新袍子的管事带着两个小厮在村子的晒粮坝上召集了村子里的佃户。

        “我是王举人家的二管家,今天来是告诉你们,钱礼因为药材造假,谋害了人命,现在地已经归我们王家了,你们要是想要继续租种地,就要和王家签订新的契约。”

        佃户们面面相觑,他们其实并不在乎地主是谁,唯一在乎的只有租子是多少。

        有胆大的问:“那王管家,这租子咋个收法?”

        王管家带着轻蔑的神情看了这些泥腿子说道:“六成。”

        “什么?”

        “这咋行?”

        “这不是逼我们去死吗?”

        “王管家,以前钱地主可只收四成的。而且其他地主也只收五成租子,您这这收六成,叫我们大家伙咋活?”

        王管家喝道:“爱种不种,不种的话地马上就收回。现在要继续佃地的上前签契约。”

        “这”

        这些佃户有些受不住已经哭了出来,现在已经接近春耕,其他地主的家的地都被佃出去了,叫他们上哪里去找地佃。以前钱地主收四成租子,他们留了口粮还能换点银钱,可现在一下子少了两成的粮食,只怕今年连肚子都不能填饱了。

        继续佃地,难挨一点,要是不佃地,铁定饿死,即便心里再不愿意,佃户们还是苦着脸签了契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天下的百姓们在盛世汲汲营营的只为填饱肚子,这是活着的苦,而乱世则十室九空,饿殍满地,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

        周颐看着天空,总觉得灰蒙蒙的,似乎连阳光都穿透不过。

        这件事在村子里引起了热议,村子里能够有足够的地,不用租种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家,所以这段时间村子里气氛很沉重。

        似乎连小孩子都受到了这种气氛的影响,没有以前闹腾了。

        不过周家因为周老爷子讨了一个好老婆,倒是完全没有受这件事情影响,春耕来了,这对一个农家是头等大事,周家也不例外。

        周家全家总动员,除了周老三一家,周家能干活的全部都要下地。

        以前每次到这个时候,二房除了周颐外,连五丫六丫都要跟着下地,周母则带着一个媳妇轮流做饭。

        周老爷子对周母说道:“明天你带着老大媳妇做饭,其余人还是和往年一样,跟着我下地。”他说得和往年一样,就是周老大家周淑和周淳不用下地,周扬因为学堂放了农忙假,也是要下地的,不过他和周老四下地也就做些轻省的女人活计,比如丢个种子,拔个草什么的,和五丫六丫一个待遇。

        二房除了周颐外全部下地,四房两个孩子还小,自然是不用的。

        所有人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王艳这时候却开口了“爹,二丫和三郎不用下地?”

        李二妹听了眼睛一闪:“二弟妹,你这是说的啥话,二丫年龄大了,哪能去地里,三郎还小呢”

        周淑听见王艳攀扯她,一双眼睛恨恨的瞪着王艳,似乎要喷出火来。

        王艳既然说了,就不会这么轻易罢休:“大嫂,二丫年龄大了,大丫比她还大一岁呢,你说三郎年龄小,有五丫和六丫年龄小吗?五丫和六丫前年就跟着下地了,三郎可七岁了,再说他还是男孩子呢,咋就不能下地了!”

        “你”李二妹被王艳挤兑的无话可说,她想不明白,二房两口子咋就对几个丫崽子突然上心了。

        “二婶,大丫三丫能跟我比吗,我以后可是要嫁到城里去做少奶奶的,她们以后注定只能当泥腿子”说完还鄙夷的看着大丫和三丫。

        大丫黯然不语,三丫捏着手脸都气红了。

        李二妹慌忙拍了周淑一下,这些话平时是她私下教女儿的,谁知这丫头这么蠢,竟然当着人家就说出来了。

        “二弟,二弟妹,你们别听这丫头胡说”

        周老二却是将手里的木头狠狠掷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好,好的很,没想到我们老周家一家子的泥腿子竟然还养出一个娇小姐来了”周老二定定的看着周老大两口子一眼,“大哥  ,怕你也是这样想的吧。”

        “二弟,就是这丫头胡说,你咋能听一个孩子的话”周老二搓着手着急道。

        要不是王虎从小护着王艳,王艳不知道还要在后娘的磋磨下吃多少苦头,兄妹俩可以说是相依为命长大的,感情非常好,王艳下力气整治了一顿午饭,王虎吃的满足不已,他叹口气:“小妹,你这手艺实在太好了,啥时候也让你嫂子跟着你学学,她那手艺实在拿不出手,白瞎了那么多好东西。”

        王艳抿唇一笑:“这要是被我嫂子知道了要捶你,我可不管。”王艳的嫂子和王虎一样,长得虽说还没到五大三粗的地步,但骨架比一般的农妇要大许多,性子也爽利到了极点,王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家里的母老虎。

        闻言干笑一声:“我就在这里说一嘴,她咋会知道。”

        吃完了饭,又说了会儿话,王虎就要告辞了。王艳含着泪将王虎送出了家门:“哥,别太久就来看看我。”娘家除了哥哥和爹,还有后娘和异母的弟弟妹妹,回去就是受气,王艳便轻易不回娘家。

        王虎自然知道王艳心中所想,“没事,隔得又不远,以前是你没分家,我也不好老是上门,以后就好了,我卖野味的时候会时不时的上门来看看,到时候把混小子和小玲也带来。”

        “哎,这样才好。”

        送走了大舅,家里回归了平静。

        收拾了几日后,终于将家里安顿好了,周老二这时候也要出去接活了,不然这么一大家子坐吃山空终究不是办法。

        周颐本想给他想出个什么新奇点子,但一时也没有头绪,只得容后再说。

        时间慢慢划过,转眼三个月过去,今天,二房都忙了起来,周老二也在昨天回来了,对于周颐来说,也是一个大日子,今天是他五周岁的生辰。

        为了给周颐过生辰,周老二在昨天就在县里买了许多东西,天擦黑的时候赶了回来。

        王艳一早给周颐做了生辰面,又做了一大桌菜,一家人围在一起:“今天是六郎五周岁的生辰,过了今天,又大了一岁了!”周老二摸着周颐的脑袋,眼里满是吾家有郎的欣慰。

        “快吃面,吃了面我们的六郎以后就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长大。”王艳也摸了摸周颐的脸,满是慈爱的说道。

        大丫含笑看着周颐。三丫眼里隐晦的嫉妒一闪而过,五丫六丫张着嘴留着口水眼里只有桌上的菜肴。

        周颐看着这一世的爹娘,姐妹,在心里许了一个愿,我一定护你们一世安康。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

        吃完了饭,大丫带着三丫收拾碗筷,周老二抱着周颐和王艳说着话,“六郎已经过了五周岁的生辰了,是时候送他去念书了。”

        周颐一动,他也想和周老二提这个话题,没想到周老二早想到了。

        “他爹,你想好送六郎去哪个书院念书了吗?”王艳问。两苑府城人杰地灵,读书人多,读书习字的地方也多,不管是成规模的书院,还是私塾,亦或是博学大儒点对点的收徒,在两苑府城都很常见。

        这里面对于学子来说,私塾是最次的选择,私塾是屡试不第的秀才或举人私下开的,给孩童启蒙或是求学前期还可以,但一但到了后期,私塾的先生便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书院则是成规模的教学,类似与后世的学校,古人求学讲究君子六艺,这可不是后世空喊几句素质教育口号的,而是实打实的学到干货。

        书院有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老师,从蒙学到科举后期可一手包办。当然,这样的书院只在两苑府城才存在,即便是在两苑府城,好的书院也没有多少,名气极大,不光两苑府城的学子趋之若鹜,就连外地的学子也会慕名来求学,僧多粥少,有名气的书院对于学生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而大郎和周老四虽然也是在书院里求学,但只是镇上唯一的一所书院,而且规模小,里面老师的水平最多也只到举人,而且数量也少,真要说起来,比好一点儿的私塾也强不到哪儿去。

        而最好的求学方式就是认得博学大儒为老师,成为入室弟子。这样的老师往往是经历了朝堂起伏,多是做官至仕,而且大部分是翰林出身,既有学识,又有实际经验,而且是点对点小灶教学,好处自然可见一斑。两苑文人荟萃,有乐教善学的风尚,一些致使的大儒也乐的晚年教导聪明伶俐的弟子,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传承自身所学,都是一大好事。

        但这样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飘渺无望的,毕竟想让这些大儒青眼有加,除了自身必须聪明伶俐外,还有许多外界因素加大拜师的难度。

        对于一般的农家学子来说,开始到私塾念书,若果真有念书的天分,考过了童生或是秀才,再拜入书院或是认名师不失为一条捷径。

        “我自然是想六郎去书院念书的。”周老二咂摸了一下说道,他对周颐抱有极大的信心,在他心里,周颐聪明无比,想要考入学院应该不难。

        “是啊,六郎这么聪明,进入书院应该会很容易。”王艳也一脸赞同。

        周颐囧囧的看着盲目自信的爹娘,不禁想自己到底是哪里给了他们错觉?

        “进哪里的书院呢?镇上  有青竹书院,县里也有白鹭书院和青云书院。”周老二喃喃自语,他这次回来已经将事情都打听清楚了,镇上的青竹书院一早就被他给pass了,观大郎的作风,周老二就对这所书院不喜。

        而青云书院和白鹭书院在广安县名气都极大,里面不光有广安县本地的学子,更多的是来自大越朝五湖四海的学子。

        其中白鹭书院又隐隐压了青云书院一头,在广安县只是分院,南苑府城才是主院。

        “既然要进,那就进最好的,即便学费贵一些也没关系。”周老二思索了一会儿,下了狠心说道。

        王艳自然是无条件支持周老二。

        周老二把书院的学费都打听清楚了,白鹭书院在秀才班之前的求学都是八两银子一年,这比周老四和大郎的学费贵了整整一倍。

        而且除了学费,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这些还需要自备。这些花费才是大头。对于一般的农家来说,一年八年银子的学费就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更惶恐这些更大的花费。所以进青云书院和白鹭书院求学的学子一般都是家底殷实的富贵人家。

        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一些农家学子因为没钱没门路,想要读书都是千难万难,即便能念书,也只能念最次等的私塾,和这些富贵人家的学子接触到的资源可谓是天差地别。

        更何况那些诗书之家,从小宴请名儒教导,海量的资源,最新的资讯,耳濡目染,就是头猪,天天这么使劲的灌,多少也会一点儿了。

        这是两苑府城的学子之间的差别,而将两苑府城和整个大越朝其他地方做对比,差距更是明显。

        至少在两苑府城,即便是清贫之家的学子,只要你努力上进,总有机会,但对于其他地方来说,科考晋升之道大部分被世家把持,农家学子想要找到一名老师启蒙都是千难万难,越贫瘠的地方越是如此。

        周颐现在还不知道白鹭书院的收费如何,不过想也知道想进入这样的书院念书,花费肯定不菲。

        “爹,要不我念私塾好了。我不想你这么辛苦。”周颐开口,在他想来,他可是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从万千学生中考取了第一学府的人,科考只要他自己努力一点,应该也不会太难吧。

        “这些你一个小娃娃就别担心了,只要好好念书就行了。”周老二丝毫不动摇,既然要念,自然要念最好的,大不了他以后辛苦一些,每月多接一些活,就不信供不了六郎。

        周颐见周老二神情坚决,也就不再劝了。

        即便他再自信,但科考毕竟和后世高考不同,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他完全是一脸懵逼,一个好的求学环境确实对人的影响不一样。

        再者他信奉的是开源,而不是一味的节流。

        是时候给周老二琢磨一个新点子了,只是做什么好呢?在周老二和王艳忙着给他张罗求学事宜的时候,周颐则在思索如何让周老二赚更多的银子。

        周颐在一旁听的都惊了,老爹的生意经竟然这么高?

        周老二熟练之后,速度快了许多,他在做木工这一行是真的很有天分,做出的婴儿车即便用的是很简陋的工具,也显得很精致。

        五天左右的时间,他做了差不多有二十辆婴儿车,有几辆还雕了花,显得特别上档次。

        周老二做这些的也没瞒着上房,不过他们都没放在心上,只对他这些天没出去干活颇有微词,周母的脸吊的有八丈高。

        吃饭的时候在周文哭着要吃肉的时候周母忍不住指桑骂槐:“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想着吃肉,一个个的,我这是造了啥孽,辛辛苦苦的替别人养孩子不说,现在还要养一大串饿死鬼”半个月的时间周老二已经没有出去接活了,这个月的工钱肯定也没有,对于二房一家,即便周老二能挣钱她都看不过眼,更何况现在吃白饭!

        对于周母,二房已经习惯了,饭桌上她说了这么一通,周老二和王艳只当没听见,闷头吃自己的饭。

        周母看着他们无动于衷的样子,更是气的心口疼。

        周颐暗地里翻了个白眼,家里有这么个蛮不讲理的老婆子,真是影响吃饭的心情,要是能分家就好了,可是现在看来这个目标遥遥无期。

        吃了饭,周老爷子坐在炕上抽着烟,周老二照例想走,却不想被周老爷子叫住了:“老二,这么久的时间了,你咋没出去接活?”由不得他不急,老三才从家里拿了三十两银子,马上  又要给老四和大郎交束脩  ,这又是一大笔钱,家里除了种地,唯一的进项就是老二做木工活的工钱。要是老二不出去干活,这一家子就得坐吃山空。

        “爷爷,我爹的腿痛得很呢。”周老二的腿小时候摔断了,一直没有医治,落下了病根,平时还好,但每逢节变或是劳累过度就会疼的厉害。

        以前周老二除了实在疼的厉害,还从没有歇过这么长的时间。

        周老爷子听了周颐的话,似乎没有想到是这个原因,茫然的张了张嘴,下意识的看向周老二的腿,脸上浮起了点儿愧疚神色,飞快的移开了眼睛。

        “哦,这样啊,那就在家里多休息一段时间吧,不管咋样,身体最重要。”

        周母也看了一眼周老二的腿,身子动了动,没说话。

        “嗯,我这些天琢磨着做了一些小玩意儿,想着县里赶大集看能不能换点儿钱。”周老二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哦,行吧。”周老爷子有些心灰意懒的挥了挥手,对于周老二说的做的小玩意儿,他并没放在心上,周老二做婴儿车的时候,并没有瞒着大家,只是成品并没有让他们看见。

        等二房一家出了上房,周母才撇了撇嘴:“看吧,这是怪我呢,六郎这么小一个崽子,就知道说话扎我的心了,肯定是老二两口子交的。这不是亲生的就是养不熟。”

        “你又瞎琢磨啥,六郎这么一个小孩子,你也兴的起计较的心思。”周老爷子对于周母的胡搅蛮缠敷衍道。

        到了赶集的日子,周颐非要跟着周老二一起去县里,周老二拗不过他,又想着包了村里的牛车,不用周颐走路,也就答应了。

        牛车是村里的李老汉的,农闲时节为了方便村里人,便赶牛车,平日里挣点儿零用钱,下湾村在官道旁边,离着县城和镇上都很近,村里去城里干活或卖东西的人挺多,他的生意还不错。

        当周老二将婴儿车搬上牛车的时候,李老汉围着看了,不禁疑惑:“周二哥,你这是个啥东西,咋看着这么古怪。”周老二木活好,能挣钱,在村里有些声望,一般人都叫周老二周二哥。

        “这就是我自己瞎琢磨的玩意儿,看看能不能在集上换几个钱。”周老二应付着说了一句。

        李老汉也识时务:“周二哥心思就是巧,手艺也好,这十里八乡都知道,这回肯定能换个好价钱。”

        “那感情好。”

        一路上周老二和李老汉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周颐被周老二固定在胸前,话题插不进去,他便百无聊赖的看着一路的景色。

        初春临近,已有耐寒的花朵在路边盛开了,姹紫嫣红的,分外好看,周颐的心境陡然开阔了,满足的喟叹一声,生活就应该这样嘛  ,天天面对周母那样的人,没得让自己也跟着狭隘了。

        牛车晃晃悠悠的,周颐早上起的太早,闻着空气里清甜的香气,迷迷糊糊睡着了。

        一觉醒来的时候,牛车正在过城门,李老汉送人次数多了,对县城熟悉的很,直接将牛车拉到了集市。

        周颐看着这个县城,南苑府城是大越朝南方最繁荣的城市,人文荟萃,著名的鱼米之乡。广安县在南苑府城下辖的区县里也排在前列,现在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街上各类店铺琳琅满目,大街上的行人很多,虽不到摩肩擦踵的地步,但确实十分热闹。

        有许多人穿着绸缎,有些潇洒的公子哥还带着下人。

        即便是做生意的小贩,精神面貌也很好。

        到了集市,周老二付了五文钱拿到了一个摊位。将婴儿车摆在摊位上。一些好奇的人围上来:“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从来没见过?”

        周老二解释:“这是我自己想的东西,至于用法”周老二瞥一眼站在他旁边的周颐,周颐顿时心里一凉,不会吧,老爹不会这么坑儿子吧

        可惜周老二没听到周颐心里的声音,直接将他抱起来放进了婴儿车里,展示给围观的人看:“这是专门做给小孩儿用的,这小车可以固定孩儿,大人只要将车放在身边,不用特意照顾也成,而且这车还可以推动”说着推着婴儿车前后推动了一下。

        这婴儿车只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见过,现在经过周老二这么一解释,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妙处,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看着坐在婴儿车里唇红齿白的周颐,想象着自家孩子坐在里边的模样,越看越满意。

        已经有些人经不住问价了。

        周老二之前就定好了价钱,一般档次的婴儿车一两银子一辆,他精心打磨的那几辆卖二两银子。这价钱对于一般人家而言有些贵,但这是头一次拿出来,县里有钱人多,真有需要的,也不会计较是半两还是一两银子。

        果然听了周老二的报价后,已经有一部人打了退堂鼓,周老二见状说道:“这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保证是头一份,而且这小车还可以给孩子当玩具。”

        头一份!!不管在哪里,攀比和好面子都是人之通性,而且这样好玩儿的东西,就算是为了给家里孩子买一个玩具也是好的。

        于是有不差钱的买了一辆,买的还是好的那种。

        生意开了头,接下来就好做许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传播,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一个买家买了婴儿车之后,直接将孩子放了进去,然后推着婴儿车走了,乐的孩子嘎嘎嘎直笑。

        这样一个活广告立刻让大部人动了心思,不到一个时辰,带来的婴儿车就全部卖完了。

        后面赶到的人没买到大失所望。

        周老二好生道歉,并记下了这些人的地址和名字,收了一些定金后,说五天之内做好后送货上门,这年头人们还是很讲诚信的,而且周老二时常在县里做活,有些人也认识他,不怕上当受骗,这些人大为满意,不少人都定了档次高的那一类。

  https://www.biqugebar.net/58_58248/217462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