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妖女创业 > 第五章 前途光明

第五章 前途光明


  十九
  小东在研究院图书馆上了班。图书馆规模不大,却是中字头行业图书馆中的佼佼者。小东的工作是编目,这活儿不但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体力。
  黄小东端着一盒盒索引卡片,在高大的书柜之间行走,呼吸着书籍那种甜丝丝的墨香,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宝藏,多少人在这浩如烟渺的故纸堆中,默默耕耘了一辈子,为人类的知识文化增一块砖瓦。
  小东想起她的一些同学,他们没下乡直接进了工厂,当年像是中了头彩。可是,年复一年,他们在车间从事简单劳动,就为了混一口饭吃。那种地方别说有一本书,找一张有字的纸都难。这么一比,优越感徒然而生,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可很快她的满足就消失了。那一盒盒的索引卡,让她觉得琐碎枯燥,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蚂蚁,每天一点点地搬搬运运,永远没有尽头。看到那些坐在办公室中的专业人员,她就想,凭什么人家就能做高级脑力劳动,我又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凭什么就该我当搬运工?
  思忖了几天后,小东找到馆长,说自己想去读师范大学夜校的图书馆专业。
  馆长痛快地答应了,小东是江副院长介绍来的,馆长得买这个面子。他立即就让人开了介绍信,让小东去报名。
  小东又上班又上学,忙是忙,可是非常充实。她并不怕吃苦,怕的是没有前景。希望,让30岁的她重新焕发了青春。当小东昂首阔步走在街上时,路人不禁会对她多看几眼。
  二十
  1977年,北京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欢乐。价格实惠的饭铺,生意统统翻了几倍。人们三五成群地进来,要了回锅肉,炸丸子,炒猪肝,鱼香肉丝,再要三公一母的四个螃蟹,来一瓶白酒,就满面春风地举起杯子,连连干杯。
  从前冷清的街头行人多了几倍。有五七干校归来的干部,有劳改农场归来的右派,更多的是从边疆农村回来的知青。一纸文件,北京近郊插队的知青统一招工回了北京。
  一早起来,吴老太备下一桌丰盛的饭菜。黄家老二和老四,同一天中午迈进了家门。
  姐!小东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弟妹们热情的招呼。
  你们都回啦!小东兴奋地说,久别的弟妹,唤起她遥远的血缘之情。
  她打量着他们,觉得他们那么土气。虽然她自己也刚从大草原上回来不久。
  老四小宝穿着一件破旧的学生蓝制服,黑黑的脸,时光流逝,小宝却还是从前那个毛头小伙儿。他生得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个子不高,却很健壮,一张四四方方的脸,带着玩世不恭的表情,细眼睛炯炯有神,闪着聪慧的光,四方阔嘴总紧紧抿着,似乎总在隐藏着什么。
  当年吴老太在医院生老四时,头一面见的,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可出院时护士交给她的,却是个黑黑瘦瘦的小子。当时她就疑惑护士抱错了,可是护士说,错不了,腕子的布条上写着你的名字呢。
  孩子抱回家后,吴秀珍喂了几天奶,越看越不像自己生的,就又向医院提出质疑,医院说和她同一天生孩子的那家人,早抱着孩子回东北老家了。
  错就错养吧。秀珍只好认了命。结果这老儿子,却是越养越痛爱,越养越亲,比大儿子亲得多。于是夫妻决定,即使是真错了,也不再换回去了。
  对弟弟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小东从来都非常明白。此时,她拍拍小宝的肩膀,老四,你回来,爸妈就踏实了。
  姐,我回来妈就不高兴啦?老二黄小西玩笑般地对大姐说。
  你这个小人精,妈妈一天念叨你好几遍呢!小东赶紧说,拉住妹妹的单薄的小手,使劲握了握。小东当过团支书,知道说话的分寸。知道父母在家念叨的多半是老四,她也绝不会透露给小西一句。
  小西的眉眼像吴老太年轻时一样清秀,却因为缺乏精力显得相貌平平。她从小体弱多病,下乡归来奔30岁去了,却依然像小姑娘一样单薄。这样的女子,多半是在娘胎缺乏营养时怀上的,生下来就先天不足。
  女人可以不漂亮,却不能缺乏精力。有精力的女子即使不美,依然能有魅力,漂亮却无精力的女子,就像一张朵没有生命力的纸花,看几眼后就腻味了。
  从前小东只是觉得妹妹乏味,现在却觉得妹妹的举手抬足之间,竟然有了一股柴禾妞的气息,这让小西的模样又大大地减了分。
  吴老太端了一大锅热腾腾的鸡汤上来,老黄拿出一瓶红葡萄酒,给每人倒上半玻璃杯,一家人举起杯庆祝团聚。
  看着儿女狼吞虎咽地吃菜,吴老太和老黄心中非常痛快。.
  你们回来就好,一切重新开始!老黄说,
  吴老太给小宝盛了一碗鸡汤,里边放了一条鸡腿。
  鸡腿本来是老黄的专利,老四回来,就能分一条鸡腿吃。
  小西瞅见了,心中感慨,却并不言声。
  小西对老四说,听说咱们这拨回城的,都分到二商局了,那可是国有服务行业。
  就那破地方,我才不去!小宝头都不抬地喝着鸡汤。
  你想作啥呢?小东问,
  我们几个兄弟商量,要一起发财。小宝说,他几口吃完了鸡腿,正向扣肉进军。天天咸菜窝头的插队生活,把他的肚子素得够呛。
  就凭你那几个狐朋狗友,想投机倒把呀?小西笑着说。想起下乡前和小宝一起混的几个小子,那些年,这些半大孩子天天在大街上瞎逛当,不是抢帽子,就是打群架。
  现在这叫搞活儿经济,连老乡都偷偷摸摸地在集上卖鸡蛋和青菜呢!小宝说,反正这穷日子我是受够了。
  又胡说!吴老太对小宝嗔道,从小是缺你吃还是缺你喝啦?
  小东笑着说,妈,你以为吃饱不饿就得了?从前我们那叫“活着”,现在人要的是“生活”,我哪能30岁刚起步呢?我们要的,是追回十年青春,不是按部就班地过小日子。
  大姐说的,就是我心里想的!小宝道。孩子中,老四和老大最对脾气。都不安分,都爱折腾,而老二老三,都是安静的,循规蹈矩过小日子的。
  小宝又说,咱家还是大姐跟得上时代。我老早看出来,大姐是个当外交家的材料。我还是个拖着鼻涕的小破孩儿时,姐在学校竞聘学生会主席了。别看下乡8年,大姐一回城奋斗,世界还是她的!
  哪儿呵,我和你们一样也耽误了十年,只能一切重头再来。小东谦虚地说,可小宝的话还是触动了她的心。她想,连小宝都看得出来,我是个做大事儿的人,我当然不能辜负自己。现在工作虽然体面,比绝大多数返城知青强得多,可是那一个月的工资,到手几天就花完了,这可不是我要的日子。
  她说,我有自知之明,这外交官就别想啦,可是当官发财,谁不想呵?我一这辈子,最缺的就是钱,我最想的,就是当个富人。.
  你们两个,都是手大嘴大的孩子,从小就不让我省心,你们可别再给我生事!吴老太对小东和老四说。
  老黄说,我现在发愁的,就是老三。他在云南兵团,那么远,我费劲托了昆明的亲戚,都说云南兵团是铁板一块,知青极难回的。
  老三也快回来了,小东说。
  你怎么知道?老黄瞪大了眼睛。
  小东慢条斯理地吃着猪耳朵,这么大事儿,你们不知道?据内部消息,很可能1979年中国开始知青大返城,东北和云南兵团的知青都能回北京。
  那太好啦!吴老太欣喜地说。
  老三在云南的十年中,夫妻俩托遍了云南的亲戚,想把他从兵团调到昆明,都是无功而返。

  https://www.biqugebar.net/62204_62204001/1114824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