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盛世:长安城下 > 第326章 瑞雪丰年

第326章 瑞雪丰年


没想到这场暴雪下的特别大。

        在河西走廊方向挖的大坑也被填满了,而且这两个坑只解决了积雪总量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马朔干脆又命人在城东、城北也分别挖了一个坑,总算是把积雪解决了。

        可是,正是因为下了暴雪,运送粮食的车队又被延迟了;好在芋头的储量还够,应该能撑得到粮食运来。

        我看着凉州城上空晴朗的太阳,忽然觉得这场暴雪下得有些蹊跷。

        凉州城其实是温带干旱气候,本来不应该会出现暴雪的。

        温带干旱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冬季特别冷,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也在零度以下。

        夏季则全年特别热,最高气温可升至四十度以上。

        温度年较差可达四十度左右,日较差也较显著,形成早穿棉午穿单的生活习惯。

        既然是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特别低,一般不到两百毫米。

        缺少雨水灌溉,凉州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比较惨烈的干旱。

        这场暴雪也算是一场瑞雪,这场雪最起码能带来几万立方米的降水。

        瑞雪兆丰年,来年肯定是丰收的一年。

        解决了暴雪的问题之后,又一个问题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暴雪压坏了很多居民的房屋,我们作为大唐军人,处理完积雪之后、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帮助居民修缮房屋。

        唐朝的房子大多是木制的,城镇这边和长安城差不多、都是木头加泥土制成的。

        就去有些老年人的房子则全部是由木头和茅草制成的,那些房子年久失修,是受灾的主力军。

        为了修缮这些房子,我们在山上砍了很多树;作为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我本来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砍树呢。

        砍树这种纸只需要蛮力的活儿,对于大唐军人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木头做成用来修缮房屋的木板。

        黄钟联系了城中的木匠,政府出钱请他们帮助修理房屋。

        木匠们听说是为了修善被暴雪压塌的房屋之后,说什么都不愿意要报酬。

        黄钟好说歹说,那是匠人最终同意,但是只拿取了三分之一的酬劳。

        黄钟也不再坚持,本来城中各种资源告急,他就忙得鸡飞狗跳的;再加上,唐朝匠人地位本来就低下,他亲自出面叫他们帮忙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其实不光唐朝,包括前朝和后世,匠人的身份都是很低的。

        这主要是因为匠人对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来担任;杜澈是个特别的例子,他是一个建筑学家,并不能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匠人。

        天朝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大体上是工匠之间口传身授,然而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

        而且一些工匠大多是把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子女,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他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人微自然言轻,几千年来建筑学方面的专业著作屈指可数。

        后世留存下来的那些对于古代那些辉煌一时的建筑,除了考古的证据,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玩味体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凄婉追求,也成为对于一代代建筑工官、工匠默默奉献的最嘹亮的赞歌。

        但是需要修缮的房屋太多了,城中的工匠根本不够用;于是,决定用将士们帮忙。

        说的好听一点儿,是去来做学徒;说的不好听,就是去给使唤的。

        不过,木匠这个活儿看起来很好玩,我和王楠自告奋勇要去帮忙;马朔一眼就看出来我俩纯粹就是好气、想去玩儿的,说什么也不同意。

        在我俩死皮赖脸、死猪不怕开水烫以及软磨硬泡之后,他终于松口,答应让我们跟着玩一天。

        真的到了现场之后,才发现木匠这个活儿是真的不好干。

        木匠的工具就有足足十几种,我一样都不认识;王楠倒是认得刨花机。

        那是一个木制的长方体,下面有一个略倾斜的刀片;刀片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木材表面不光滑的地方打磨掉。

        看着木匠用起来那么简单,我也上去体验了一把。

        没想到看起来容易,真的弄起来简直要把胳膊累断了;要不停刨同一个地方,因为每次只能削掉一点儿薄薄皮。

        像有那种“关节突”的树木,把一个凸出来的地方削掉,最少需要打磨一刻钟。

        一刻钟那就是十五分钟,要整整打磨十五分钟才能把这样的一个凸起削掉;差不多三秒钟削一层,是说基本上需要削三百次。

        我忽然很想念现代机械化的生产,记得看过一个gif动态图,一根木头被电锯削断了之后,会被后面负责捆扎的机器直接包成“品”字形;顺便说一下,电锯把木头削断之后,会直接把木头砍成长度一样的小段。

        被包成“品”字形的木头会被送到木材的处理厂,那边有机器可以直接把木头的皮去掉;去掉皮的木头会被送到刨花机那里,那种刨花机是很大的一块铁板。

        像这种大概有两三厘米的凸起,两三秒钟就能搞定。

        处理好的木材会被二次加工,它们会被做成木板、木片儿、木块;被刨花机刨下来的残片会被打成细条状的颗粒。

        这些颗粒会被倒进一个特别大的缸里,那个缸里面放着很多黏合剂;黏合剂会把颗粒吞没,两者最终会融合成。

        然后,这种膏状体会被夹在两个薄薄的木板之间,被做成胶合板。

        胶合板这种东西是后世的“毒瘤”,很多人原本是奔着纯木家具去的,没想到买回来的纯木家具很大程度上都是用胶合板冒充的。

        这种胶合板的甲醛严重超标,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对比这两点,发现还是在唐朝比较好,最起码不存在甲醛这种东西。

        被剥离的树皮和刨掉的残渣最终都变成了“柴火”,被丢进火里、付之一炬了。

        (本章完)

  https://www.biqugebar.net/24_24240/94097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